服务热线:15801296628
扫一扫

扫一扫

取消
N行业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资讯 >
N行业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资讯 >

谭锦燕心理咨询、疏导(调理):家庭教养方式会通

发布时间:2023-04-11 14:07    浏览次数 :   

谭锦燕心理咨询、疏导(调理):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会通过个体情绪对个体的认知行为产生影响
前言: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谭锦燕心理咨询、疏导(调理)工作室
谭锦燕心理咨询、疏导(调理):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会通过个体情绪对个体的认知行为产生影响
幼儿阶段是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儿童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期,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在该时期的注意力发展水平会影响其今后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且该时期幼儿注意不良行为广泛存在。
而影响幼儿注意力的因素有很多,除去先天因素外,后天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注意力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消极教养行为会对幼儿注意力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而父母过度保护又往往容易被忽视。
而父母过度保护不仅会对幼儿注意力产生不良影响。不过,通过详细分析后发现,以往的有关父母过度保护与幼儿注意力的研究存在以下几点局限。
首先,以往学者的研究重点大多放在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幼儿注意力问题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忽略了其他变量的作用。
因此,在中国特色的教育文化背景下探究父母过度保护对幼儿注意力的作用方式存在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次,目前的研究仅限于考察了父母过度保护与儿童注意力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尚未出现能够描述父母过度保护对幼儿注意力影响机制的对应模型,要想对幼儿注意力进行更加有效干预和促进,考察其中介机制也是很有必要的。
换言之,我们需要探究什么变量在父母过度保护与幼儿注意力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父母过度保护会影响幼儿情绪的发展,其中,父母过度保护对幼儿焦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同时,国外有学者指出,如果幼儿父母过度干涉或控制孩子,容易致使孩子产生较高的特质性焦虑;同时,基于家庭系统理论,父母过度保护也是儿童产生焦虑的重要因素。
此外,同时,注意力控制理论认为,焦虑会削弱个体的抑制控制功能,降低个体的注意水平,相关研究也表明高焦虑的儿童注意力水平更低。
本研究试探索父母过度保护对幼儿注意力的具体影响机制,证明父母过度保护对幼儿注意力的重要作用。
同时探索该作用是如何通过幼儿焦虑情绪进而影响幼儿注意力的,印证父母的家庭教养行为会通过个体情绪对个体的认知行为产生影响,为后续对父母过度保护与幼儿注意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因此,本研究将重点探究幼儿焦虑情绪在父母过度保护与幼儿注意力之间起何种作用?存在何种机制?
理论意义:本研究将对父母过度保护、幼儿焦虑、和注意力三个变量建立结构模型,探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探索父母过度保护对幼儿焦虑和注意力的影响机制,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同时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研究支持。
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本研究能够了解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发展状况,分析父母过度保护与幼儿注意力之间的关系,改善幼儿父母的教养行为,并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教育建议。
其次,能够为父母过度保护影响幼儿的情绪和认知发展提供实证证据;最后,期望能够为幼儿良好注意力的培养及注意力的干预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和理论依据。
研究目的本研究将综合考察父母过度保护、幼儿焦虑对幼儿注意力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在于调查幼儿焦虑的现状、注意力发展的特点以及分析父母过度保护的差异,探析以上三个变量的相关关系及幼儿焦虑是否在父母过度保护与幼儿注意力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父母过度保护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总体上并不存在严重的过度保护倾向,原因可能由于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西方教育理念也在影响着新一代幼儿父母们的教育思想,在对幼儿提供必要的保护时,也关注到了幼儿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在对父母过度保护行为进行分析时发现,父母对女童的过度保护程度显著高于男童,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
究其原因,首先,传统观念赋予男孩的期望较高,认为男子气概对于一个男孩子很重要,需要从小培养,同时也要使其养成独立自主的品性,所以相对于女孩来说男孩受到的疼爱和保护较少。
其次,以往研究表明男孩相对于女孩有较强应对挫折的能力,当遇到风险时,父母更倾向于贴身保护、宠溺女孩。
与以往研究不同,对于幼儿是否独生,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程度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当代环境下,随着80、90后父母接触到的教育资讯越来越多、教育观念不断进步,其育儿态度也在不断变化,在日常教养活动中对男孩、女孩都能够做到相对公平教养。
但在“贴身随护”维度上,独生幼儿显著高于非独生幼儿,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独生的幼儿将近占据总调查人数的一半,虽然“二胎”政策早已实行,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只存在一个孩子。
因而父母与幼儿间的相互依恋关系也更加紧密,将所有的关注聚焦于独生子女身上,因此父母对于该年龄段的独生幼儿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但对于该年龄阶段的儿童,父母过度保护水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对4岁早产儿的父母过度保护行为结果相似,在学前期和学龄早期,父母的过度保护程度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该结果的出现原因首先可能在于该时期的儿童还无法完全自主,家庭教育还处于主导阶段。其次,对于该年龄阶段的幼儿对来说,他们对于父母的陪伴和情感沟通是非常渴望的,在情感依赖和物质等方面对父母还存在很强的依赖性。
同时,在一定时期内,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观念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因而对幼儿的过度保护程度并没有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强度持续到其学龄期,容易造成孩子依赖性增强,适应能力差,严重的甚至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对于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父母,父母过度保护总体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结果显示学历越高的父母更倾向于在日常育儿中对幼儿做出“贴身随护”行为。
同时在幼儿面临未知挑战时也更容易表现出“过度避害”行为,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学历较低的父母由于对有关子女教养的知识了解较少,且长期从事工作时间长且劳动强度大的职业,在时间和精力上对子女的关心更少,也更倾向于采用“放养型”教养。
在考察父母年龄对过度保护的影响时发现,70后父母更倾向于对幼儿做出“过度避害”行为,根据调查数据和对幼儿父母的访谈可以推测,对于该年龄阶段的父母,家中的学龄前儿童多为非独生子女,由于幼儿父母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对于二孩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由于高龄生子,导致幼儿父母对孩子的脆弱性也有较大的担忧,由此在不经意间限制了孩子的探索行为,导致过度避害行为的出现。
幼儿焦虑的特点:本研究中,所调查的幼儿的焦虑水平总体上较低,原因可能是本次研究所调查的对象为典型发育中的学龄前儿童,因此,幼儿焦虑情绪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
与以往研究相反,在对3—7岁幼儿的焦虑水平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父母学历越高,幼儿的焦虑水平越高。
在本次调查中,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幼儿的焦虑水平反而越低,这可能是因为往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收入密切相关,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其生存压力较大,在情绪的作用下出现不合理的教育行为,并未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和情绪,导致幼儿焦虑水平相对较高。
在焦虑情绪的总体得分上,男女幼儿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在躯体伤害恐惧这一类型的焦虑情绪上,女孩的躯体伤害恐惧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
在传统观念里,父母对于男孩和女孩的性别特征和气质特点存在不同的认知和期待,女孩的性格通常表现为更为胆小,而男孩则往往表现为更为勇敢,在面对陌生环境时,相对于男孩,女孩更易产生不安和焦虑情绪。
同时幼儿焦虑情绪在年龄变量上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但从平均得分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焦虑症状有下降的趋势,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可能是年少幼儿的认知水平相对来说低于年长幼儿的认知水平,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处理的事情,这种无助感会使得幼儿陷入焦虑之中。
谭锦燕心理咨询、疏导(调理)工作室: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
  • 我们的电话15801296628
  • 我们的邮箱1467906644@qq.com
  • 商务合作QQ1467906644
  • 我们的微信号1831005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