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锦燕心理咨询、疏导(调理):做人做事,一定要有边界感。
前言: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谭锦燕心理咨询、疏导(调理)工作室
谭锦燕心理咨询、疏导(调理):做人做事,一定要有边界感。
乔治·戴德在《自我边界》一书中提出:
“所谓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人与人之间相处,不管是谁,一旦缺失必要的距离、边界的话,就容易产生摩擦、矛盾、是非、恩怨。
正所谓距离产生美,一个人若是具备了边界感,那么不论做什么,都会保持距离,把握尺度,不越界,才能产生更好的效益。
三毛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
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
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的确如此,人生很长,谁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追求,也有自己的生活。
人生很短,每个人都应该先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创造更多的可能。
保持边界感,就是要让自己活得明白一点,清醒一点,理智一点,舒服一点。
适当与人保持距离
西泽保彦曾说:
“所谓正常的人际关系,就是要和别人交往时保持一定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管多好,再亲密,都需要一定的空间。
这种空间,既是给自己的,也是给对方的。
我们会发现,森林哪怕再大,树与树之间都须要一定的距离,倘若不然,就无法健康生长。
同理,人和人之间,不管多么信任着彼此,都要给彼此一个自由的空间。
著名学者梁实秋曾说:
“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亲昵。
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
《狂飙》里的高启强,明明早已将自己的底线和所有谋略都知根知底地告知老默,但是双方自己的身份一直没变,而且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高启强也不会叫人吩咐老默做事,透支彼此的关系。
“告诉老默,我想吃鱼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也透露出了高启强和老默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和不可告人的秘密。
显然,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可以合作,可以相交,但一定得保持距离。
这样,大家才能更加信任、心安。
三毛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朋友再亲密,分寸也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的确,再好的感情,都很可能死在理所当然。
身边总有太多的关系,一开始好好的,慢慢地就变味了。
因为总有太多的人,以为彼此够熟了,觉得大家形影不离,没有半点隐瞒了。
于是,毫无忌讳地越界,自以为是地目空一切。
最终,关系出现了裂痕,感情显然被透支,甚至覆水难收。
在《教养的关系花园》一书里,毕淑敏说过这样一段话:
“要学会和我们的父母亲密无间,倾听而不惟命是从;
和我们所爱的人唇齿相依,紧密而不混淆;
和我们的孩子亦师亦友,慈爱而不包办;
和我们的朋友,相知而不逾界。”
适当地与任何人保持距离,哪怕你和对方有着过命的交情。
如此,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摩擦、矛盾、嫌隙,也才能还大家一种和谐的、健康的生活状态。
尊重彼此,体谅彼此,包容彼此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
有时,它可以变得很顽强 ,不管历经多少的风风雨雨,大家彼此的心依然团结,屹立不倒。
有时,它又会变得很脆弱,哪怕只是三言两语,或是一时的心寒,都足以促使感情走向灰烬。
《增广贤文》里有云:
“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到临头让三分;
饱经世故少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
要知道,那些可以让人感到舒服的人,都是有高情商的。
而要想做到高情商,无非是可以做到尊重彼此,体谅彼此,包容彼此。
尊重、体谅、包容,说到底就是要保证自己可以做到在与人相识、相交、相处的时候,要有边界感。
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秉性和个性,若是粗暴地加以干涉、说教、涂画,甚至是指指点点的话,那就是在拿一种极为低级、极没情商的一面来做人、做事。
《追风筝的人》里有这样一句话:
“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的确,生活当中,不管是对于年纪比自己大的,或是年龄比自己小的,都要做到尊老爱幼。
管好自己的嘴,控制好自己的表现欲,对他人有着最起码的尊重和理解,才能打造一份和谐且舒适的关系。
李雪在《有限责任家庭》中写道:
“一个真正自信、活出自我的人,与他人的关系模式是‘你好,我也好’,双方彼此陪伴,
同时,又各自精彩,或许从外在成就上看有高低之分,但依然彼此尊重、欣赏,都能绽放自己的活力。”
说白了,人与人是极其需要大家互相尊重、体谅和包容的。
尤其不能带上一种“为你好”的道德绑架来管束一个人,来压制一个人,或是控制一个人。
因为这样的做法,就像是不断地给弹簧施压一样,一旦超过了它的极限承载能力,就一定会落得两败俱伤的地步。
很赞同网上一句话: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时,常常把自己的事情托付他人,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显然,这样的人,这样行事的人,最终也会因为太过强人所难,太自以为是地伤害人,搞得大家鸡犬不宁,矛盾恶化,彼此陷入剧烈的争执当中,玉石俱焚。
毕淑敏曾说:
“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浓越好,要恰到好处。
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
生活里,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独处时光,虽然无法完全隔绝于其他人,但起码我们可以控制好一个度。
这个“度”,就是情商,就是眼光,也是格局。
拿出边界意识,做到有分寸、有尺度
人活到一定岁数,很多事就看懂了,很多人也看透了。
于是,越来越明白,一个人活到最后,是需要向内关照的,是往回收的。
再然后,我们也就更明白这么一个道理:与人保持边界,自己才能更轻松,更自由。
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曾说:
“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就像叔本华曾经说的那样: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
彼此离得太远,又会感觉寒冷。”
所以,做人做事,讲究分寸,注重尺度,不越界、不逾矩。
如此,凡事淡淡地对待,人人从容地相处,保持着一种舒服的关系,活出属于自己的恬然人生。
谭锦燕心理咨询、疏导(调理)工作室: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